仅1%的跑者愿意为知识付费,马拉松组委会有责任

仅1%的跑者愿意为知识付费,马拉松组委会有责任

马拉松123

今天,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年度新闻发布会在厦门举行,上至政策,下至赛事,整个跑圈一篇欢腾,有朋友调侃,中国马拉松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热闹。但有一点引起小编注意,在《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的最后显示,仅1%的跑者愿意为知识付费。而在参赛费用和装备消费方面不相上下,人均年消费都进5000元左右。跑者为啥不愿意为知识付费呢?

中国马拉松运营公司大都还是搭建公司阶段
据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,全国已经有484家中国马拉松运营公司,但业内人士无不感叹,运营公司大都只是干苦力,甚至有人笑称,中国马拉松运营公司大都是搭建公司,只是负责起终点拱门舞台、沿途的广告版什么的搭建。
再说中国马拉松大部分的马拉松赛事大都不是本地公司运营,对于一个赛事的经营投入精力有限,比如智美这种体量的公司,一年这么多赛事,只能一城做完才会重点考虑下一城的赛事运营工作。
赛事运营又是一个强执行的工作,繁琐细致,当前中国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还处于拿资源、执行城市方要求的阶段。

中国马拉松博览为啥都是薅羊毛
结合3月3日的东京马拉松,很多参加东京马拉松的国内赛事运营人员都不禁感叹,为啥在东京马拉松的博览会上,虽然也有薅羊毛现象,但这不是主流,而各个品牌售卖才是主流。很多跑者赶到现场发现,想买的东西都很快被抢购一空了。而中国马拉松呢,很多赛事也有博览会,但博览会的卖货能力,让很多业内人士无不羡慕东京马拉松。在中国,博览会不是买东西,而是薅羊毛。
这种现象,不能只说怪跑者不愿意付费,是赛事方没有把赛事的文化特色做大带动赛事IP的知名度,来回馈赛事的商业开发能力。

中国马拉松组委还不注重知识付费
以小编所在自媒体圈为例子,这几年也有赛事方注重媒体宣传,但大都是用资源置换方式,而不愿意付费。这点,大家感觉到最明显的就是一个赛事报名结束后,送名额的一大堆,这点上看,组委会不注重自己手里的资源(名额),也不愿意用真金白银来购买服务。所以,这种长久以往,培养了一部分跑者养成了找关系,等名额的心态。不愿意付费,也让内容差强人意,媒体或者其他没有得到尊重的方面得不到大力的投入。
希望未来,组委会注重自己手里的资源,公平的对待合作伙伴,大家互相购买服务,只有到这个时候,中国马拉松商业化才能走上一个台阶。

199元的《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到底值不值?
《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显示:5年来4000余场赛事、1000+场认证赛事、、300万+条完赛成绩数据、100万+跑者基础画像、1000+家产业链相关公司、10000+份中国跑者调查问卷等,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分析,相信通过这些数据,让一个运营公司了解跑者、用数据验证赛事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。

在大数据报告分析编撰单位——果动科技,在发布会后,推文发售报告,对于199元人民币的通用版,对于不习惯为知识付费的我们,你说值不值呢?

网友观点:

知识应该共享和普及,不应该付费。我们在购买装备和交报名费的同时就已经缴税了,难道国家还不义务免费普及和共享相关知识吗?

我们只想获得准确的数据和内容,为此付费没问题。行内人可以从报告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,但是对于一个外行人来说,前后数据错误简直就是笑话。官方信息都不知道哪个真,哪个假,更别提其它的了!

官方发布的报告数据都出现错误,前后数据不一致,PPT做的这么low,你会买吗?

举个例子,2018年世界马拉松的排名等资料,本来在all-athletics.com上,下载是要付费的,后来经营不下去了,转移到国际田联的官网,现在下载就都是免费的了。。。嘿嘿。。

运营公司只是搭拱门,那这拱门也太昂贵了,在搭拱门后面为了什么,你懂得。

数据来源于哪里,怎么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,如果都是真实的或者说非常具有说服力,那付费是必须的,必须为那些整理资源的人付出劳务费,让大家愿意再去收集这方面的信息!

因为觉得卖的东西没谱